中文集 > 明末大权臣 > 第一百三十六章 多尔衮

第一百三十六章 多尔衮

中文集 www.zwji.com,最快更新明末大权臣 !

    第一百三十六章 多尔衮

    就在母子二人叙话之际,外面已传来阵阵沉重的脚步声。

    听到脚步声的福林似乎稍显紧张,目光中流露出明显的畏惧之色。

    能够不经通传候见直闯禁宫之人,普天之下也就只有一个人了:摄政王多尔衮。

    即便是在这个越来越闷热的时节,多尔衮依旧穿着那套标志性的甲胄,腰悬佩刀大踏步的走进来。

    目光凌然如电环视四周之后,微一叉手大声说道:“见过皇帝。”

    还不等福林开口,孝庄太后就已盈盈起身先说话了:“皇帝快来见过叔父摄政王。”

    面对严苛的太后之时,福林偶尔还会顶嘴,但是面对多尔衮的时候,多了几分明显的畏惧,规规矩矩的行了个礼,然后安立一旁噤若寒蝉大气也不敢多出一口。

    多尔衮径直走过来,看了看案上的书籍笔墨,很是不屑的说道:“汉人的书全都无用之物,只会把自己读成个呆子。平日以诗词经要骗一骗那些个想做官的汉人也就罢了,皇帝怎能读这些个东西?读来有什么作用?还不如勤习弓马刀石……皇帝的身子骨太弱了,丁点儿英武气概都没有,如何统领万千大清勇士?”

    “咱们大清以弓马立国,只要力气够大刀子够锐,就是万世不拔的基业,以后不要读这些个没用的东西了……”

    “皇帝一定要仔细聆听叔父摄政王的教诲,多习弓马刀石,如叔父摄政王一般的雄壮,才是好皇帝。”刚刚还劝告福林多读书,现在却转了风向,太后笑着说道:“叔父摄政王是咱们大清的柱石,他的话一定不会有错。”

    所谓的皇帝,不过是个傀儡而已,这大清国真正的主人是多尔衮而不是福林。

    福林虽然年纪幼小,却很清楚的知道这一点。

    “我府上有几个布库,全都是剽悍勇武之人,回头让他们进宫来,好好的调教调教皇帝,免得他成了骑不得马拿不起刀的软弱之君……”

    多尔衮总是往宫里塞人,连宿卫都是他派来的人,就连那些个宫里的杂役们都对此颇有微词,甚至传出来不少风言风语,但孝庄太后却不怎么在意,反而下了严旨:严谨任何人私下妄论摄政王之事。

    “如今我大清开疆拓土,正是锐意进取之际,多少军政大事等着摄政王处理,今日怎么有了闲暇到宫里来了?”孝庄始终面带微笑礼数周全,就好像是在说起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般轻描淡写:“今儿个朝会上的事情,本就不是什么大事。要我说呀,皇叔父摄政王的尊号恰如其分,早就应该上了……”

    现如今的多尔衮已是叔父摄政王,大清一多半的军政大权都牢牢的掌握在他的手心儿里,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都尤显不足,其实根本就是大清的主宰,眼前的小皇帝不过是摆在明面上的傀儡,就连孝庄太后也不过是个摆设而已。

    近日来,有几个朝臣上了联名的折子,想要在叔父摄政王这个尊贵无比的头衔之前再加一个“皇”字,成为皇叔父摄政王。

    多尔衮知道了这个事情之后,毫不犹豫的否决了这个事情。

    但太后却很清楚的知道这件事背后的始作俑者就是多尔衮本人,所以才“力排众议”,以自己和皇帝名义要给多尔衮上这个尊号。

    “什么尊号不尊号的,不过是个虚名罢了。”太后的态度让多尔衮很满意,默认了这个安排之后,开门见山的说起了此行的真正目的:“关于剃发令一事,太后怎么看?”

    剃发令,本是经过多尔衮首肯的事情,但是现在他却有些后悔了。

    剃发令一下,激起了汉人的激烈抵触,甚至有人借着这个事情搅动风潮,原本已经稳固下来的局面竟然再次波澜。为了抵抗剃发令,很多百姓纷纷加入反清的队伍当中。

    虽然这些人注定掀不起多大的浪花,终究是个不小的麻烦。

    多尔衮已经感觉到剃发令下的有点早了,尤其是在还没有平定江南、巴蜀等地的情形之下,这个看似不怎么要紧的法令会给统一天下的大业造成很大的困扰。

    所以,他想收回剃发令,至少现在还不能全面施行。

    但是,剃发令本就是他下的,现在又要把拉出来的屎吞回去,威望一定会受损。所以他希望太后能够出面,先缓一缓剃发令的执行。

    “剃发易服,本是巩固我大清根本之事,纵是一时有些难行,也需坚定的执行之下。”孝庄太后依旧面带微笑:“我大清取明而代之,本就是天意,从我大清的冠服完全就是顺理成章之事。若是因为些许刁民的反抗就朝令夕改,岂不损了摄政王的颜面?如何能让八旗子弟心服?”

    太后很重视多尔衮的剃发令,并且一意要坚定的推行下去。这个态度,让多尔衮有点骑虎难下,但很快就释然了:若是汉人反抗就收回法令,以后大清的法度还怎么执行下去?既然有人反对,那就把反对之人杀了。八旗雄兵可不在乎多杀几个人呢!

    这事就算是定下来了,再无更改的可能。

    多尔衮大马金刀的坐到了太后的对面,毫不避讳的说道:“我听说豪格那个家伙又派人进宫了?是不是又来游说太后?”

    连宫里的宿卫都是多尔衮的人,这种事情又怎能瞒过他的耳目?

    太后笑道:“有这回事。”

    “豪格说了些什么?”

    “不过是老调重弹罢了。”太后很直接的说道:“肃王也是忧心国事,见到豫王征南不顺,想要派兵去援……”

    肃亲王豪格的皇太极的长子,年岁和多尔衮差不了多少,本就和这位摄政王不合,这是全天下的知道的秘密。多尔衮动用权势强行命令豪格去征伐巴蜀,却把富庶的江南留给了多铎,摆明了就是排挤豪格一系人马的架势。

    但那豪格却阳奉阴违,始终在路途中磨磨蹭蹭,不愿意去征伐巴蜀,反而不断的派人进宫游说,想要取代多铎去平定江南。

    完全就是不想多尔衮一方独大的缘故,不少老派的八旗勋贵都使出了借力打力的手段,竟然公开支持这种论调。其中的代表人物就代善和济尔哈朗。

    代善是只成精的老狐狸,不会在这种事情上公然和多尔衮做对,却始终在暗地里推波助澜。和隐忍的代善相比,济尔哈朗就显得有些咄咄逼人了。

    这两个老家伙一唱一和,分明就是要和多尔衮分庭抗礼的架势。尤其是济尔哈朗,处处给多尔衮一系人马使绊子,真不是个好东西,偏偏多尔衮却无法在一时三刻动不了他们,真是头疼的很。

    “其实……不光是肃王为此事忧心,便是礼亲王和庄亲王也在征南之事操劳……”宫里的事情瞒不过多尔衮的耳目,还不如主动说出来:“豫王征南,顿兵于扬州城下,天下瞩目,几位王爷多操点心,也是为了大清的万年基业着想。”

    代善和济尔哈朗这两个老家伙,竟然和豪格一个鼻孔出气了。

    “皇帝年纪幼小,我又是一介女流,大家理应多多帮衬才是。咱们大清的事千头万绪,总是劳烦摄政王一人,累也累死了……”

    “哼!”多尔衮重重的哼了一声:“多铎平定江南本就是既定的方略,到了这个时候,代善和济尔哈朗又出来扯后腿,豪格也是心怀鬼胎,难道太后看不出来?”

    当初皇太极暴死,豪格和多尔衮争夺的厉害,恰恰是因为代善和济尔哈朗等老派勋贵出于平衡局面的考虑,才拥立了年幼的福林,从本质上来看,豪格应该算是太后的敌人才对。

    “豪格是什么样的心思我也能猜到几分,无非就是揽权罢了。”太后做出一个云淡风轻的笑容:“我们孤儿寡母的,本无意争甚么,也无力去争。只是这祖宗传下来的基业却一定要守住,总不能坏在你我的手中,若是一味争夺,祸起萧墙之内,反而不好……”

    无论太后的言辞有多么婉转,也不管她表现出来的姿态有多么柔弱,在这个问题上,多尔衮和她的意见空前一致:绝对不能为了争权夺势而让大清陷入分裂的局面。

    现如今福林年幼,根本就是一个各方相互妥协的摆设儿,若是多尔衮硬来的话,必然会激起老牌勋贵的集体反弹,到时候这大清国会不会分裂成好几个部分是谁也说不准的事儿。

    那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。

    “豫王能征善战,实为我大清柱石。自入关以来,屡屡摧敌破阵,立下无双战功。”简简单单的夸赞了多铎几句之后,话风陡然一转:“自关外而至山陕,又转战河洛、淮泗而至扬州,顿兵于扬州城下屡攻不克,倒也怪不得豫王……”

    “千里转战,师劳兵疲,便是最锋锐的钢刀也早就使唤的钝了。不如先撤回来修整,由豪格轮换顶上……”

    多铎确实很能打,但却早已经疲惫成了强弩之末,不如趁这个机会撤下来修整一下,由豪格顶替他完成平定江南的大业。

    又是这一套老掉牙的说辞,多尔衮已经听过好几遍了。

    在平定江南这事情上,多尔衮说什么也不肯把视为左膀右臂的多铎撤下来,那只会便宜了豪格与代善等人:“礼亲王年事已高,早就没了锐气,行军打仗的事情他关心过多少?我看他更善于圈地敛财,在京里享享清福也就够了,平定江南之事……我信得过多铎,还望太后不要听信谗言……”

    “这是科尔沁新贡的奶砖,味道很不错,最能提神醒脑,我尤其喜欢,专门留了一些给摄政王品尝,只是恐摄政王不习惯这样的味道。”太后起身亲自斟了一碗浓浓的奶茶递到多尔衮手中。

    多尔衮嘿嘿的笑了两声,端起奶茶一饮而尽,斜着眼睛看了看旁边的福林,意有所指的说道:“太后喜欢的好东西我也喜欢,真是很不错呢……还是说正事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