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集 > 北雄 > 第1424章商事

第1424章商事

中文集 www.zwji.com,最快更新北雄 !

    武士彟开始唉声叹气的诉苦。

    “这事可怨不着咱们,前隋时各处设有大仓,各个修的小城相仿,存粮巨万,支用起来也极方便。

    这般一来,郡县的粮仓哪里还会有人上心?破破烂烂只要能用就成。

    后来战乱四起,大家争抢大仓,之外的那些就加无人理睬。

    陛下定鼎天下之后,废大就小,前几年俺不在户部,可也知道各处大多都是入不敷出,也就山西南北两道好些,那也是沾了陛下的光。

    其他各处粮草都是随收随用,留着下来也是为了应急,主要是冬日里百姓家中若是无以为继,官府便可开仓放粮,让人不至于饿死。

    这两年有了些积蓄,有人才发现仓房好像破了些,于是嚷嚷了起来,您说他们早干嘛去了?”

    这是比较纯粹的朝廷官员的说辞,他们可不会说自己没想到这一节,锅总要甩给下面,即便说的都是实情,但很明显有着推诿之意。

    尤其是话里话外他都在说,自己刚刚回到户部任职,屁股还没坐热呢,这事怪不到他的头上。

    温彦博当即在心里就道了一声油滑,脸也板了起来,而且他也没说要追究户部官员们的责任,这厮就来了这么几句......

    温彦博目光冷了下来,沉声问道:“这么说来,户部竟还没商量出个章法来?”

    武士彟看了看温彦博的脸色,心说这人翻脸可够快的,唉,这些从龙之臣啊,真是不好相与。

    温彦博如此,苏亶亦如此。

    苏元宰那人心眼多的都快顶到头顶去了,见他新来,便把田土,仓储之事交了给他。

    明面上是付予重任,实际上呢,算是把一个烫手山芋抛到了他的手上,因为这些事情和司农寺的职权多有重叠,很多事都得和那边商量着来办,争执在所难免。

    争不过,那说明你无能,争得过,窦光大他可太熟悉了,也不是什么易与的人物,两头为难......

    说起来以前他在户部,以及江陵,掌管的都是财赋之事,那才是他的老本行......

    想起这些,武士彟心里叹了口气,暗道了一声世道艰难。

    ............

    “那不能......明年天气暖和一些,俺打算派人去清查各处粮储,这几年粮草支应上面您也知道,大致还是郡县自给,量入为出。

    虚报的肯定有一些,可地方上比较艰难也是实情,一年腾挪下来没多少盈余,像山东那边,今年所获就要为大军所用,有个天灾什么的,赈济灾民的话还得朝廷运送粮食过去。

    只是如今各地到底缓过来了一些,咱们商量了一下,都觉得该到仔细清查一番的时候了,郡县的粮仓,县中的该废弃的就干脆废弃,还是以郡中粮仓为准,修一些,建一些。

    有的地方贫瘠,有的地方富裕,要划出道道来,这些还得省中来划定。

    前些时俺听说吏部要裁汰冗官......户部这里趴在粮仓上吸血的人太多,不如也借此机会裁汰上一些,仆射看这样成不成?”

    温彦博不时的点着头,听上去还成,不算尸位素餐。

    尤其是裁汰冗官的事情,户部表现的比吏部还要积极一些,没办法,战乱这些年人们饿怕了,凡是有点家世的人削尖了脑袋都要往户部这边靠。

    时至今日,户部辖下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群体,是冗官的重灾区,虽然没有后来那么让人糟心,可也极大的加重了朝廷的负担。

    所以说武士彟所言,其实代表的不是他一个人,是户部高官们的集体意见,只不过是由他这个“新人”打个头阵罢了。

    温彦博对此心知肚明,苏元宰为首的户部官吏常年跟钱粮打交道,各个心有七窍,这是眼瞅着吏部要有所动作,才会顺势而为。

    “既有应对之策,那就整理一下奏上来吧,正巧中书也要划定一下上县和下县,需要户部之人相助,武侍郎能者多劳,去中书见一见萧中书,把此事定一定。”

    武士彟笑道:“这事俺也听说了,就是不知萧中书那里的茶煮的香不香?”

    温彦博捋了捋胡子,心说到了萧时文面前你最好不要如此轻浮,不然......呵呵......

    “上元佳节就要到了,陛下准备好好办一办今年的灯会,宫中也要热闹一番,这事你回去跟苏尚书商量一下,看看怎么才能显出些气象来。”

    武士彟愣了愣,问道:“这些事不是太常寺之责......”

    温彦博摆了摆手,“集思广益嘛,太常寺的那些人的心思哪有户部之人来的活泛?再说了,每次都是他们说话,工部落到实处,中间还不是得户部筹措?

    去年各衙分摊,户部出的五谷映丰年最为出彩,其他各部也是机巧频出,办的很是精彩,今年估计是照例而行,可陛下既然有命,那自然不能全都一如既往。

    你们户部给出出主意也是应该。”

    武士彟点着头,听说是陛下的意思,他心里不由打起了主意。

    回京之后他只面君了两次,一次是回京之初的例行觐见,一次则是在小朝会上,参与大朝会不算在内。

    不能在皇帝面前时常晃悠一下,让他这个侍郎做的十分没有安全感。

    所以他觉得应该想点好主意出来,迎合圣意,说不定能到太极殿中去答对一番。

    佞臣都是这么来的......

    他转了转眼珠,主意就来了,“今年各处都在修缮道路沟渠,尤其是洛阳那边,裴公有恢复东都旧观之意,商户们奔走相告,应和之声不绝于耳。

    如此往来半载,商户所获颇多,不如让他们也在灯会之上献策献力,这些人南来北往,来历驳杂,当有些奇思妙想,再杂些各处的风土人情,定能让人大开眼界。”

    温彦博笑了起来,心说真不愧是大商出身,先就想到了那些商户。

    可他是正经的世族官员出身,想的和武士彟就不太一样。

    只稍微一琢磨便道:“陛下有与民同乐之心,如此甚好,明年陛下有意修建一下长安宫室,若商户能在灯会之上崭露头角,明年倒是可以给予一些照顾。

    一事不烦二主,武侍郎出的主意,那就由侍郎去跟太常寺那边商量吧,定下来也不需报到省中,直接奏禀陛下即可。

    说起这个,户部在案的那些商户我也看了,录入的太过笼统,明年要仔细一些,那些有名有姓的大商,尽量劝他们到长安或是东都安居。

    这几年朝廷陆续开放边市,便以他们为主,长安这里可以仿效前隋,修建一些商馆,以便朝廷管理问询,户部商量一下,报去中书,看他们怎么说。”

    这是大事,武士彟本就是商人出身,又身在户部,对朝廷的政策倾向不可能一无所知。

    从元贞四年,大唐和突厥会盟之后开始,一直栓在商人群体上的枷锁渐渐有了松动的迹象。

    之前朝中风闻,陛下不喜商人,原因嘛众说纷纭,究其根由恐怕是当年皇帝在云内起兵的时候,眼见晋地大族跟突厥往来渔利所致。

    所以大唐立国的前几年,大唐的边界都有重兵把守,商路断绝。

    而这两年风向渐渐转变,也并非是皇帝改变了态度,主要还是因为外邦使者陆续入朝,各个都想跟大唐通商往来,撤除边禁也便成了大势所趋。

    尤其是武士彟曾亲耳听到皇帝说了无商不富之语,显然皇帝陛下即便不喜商人,也不会依自己的喜恶行事。

    武士彟心里有底,立即低头施礼道:“是,下官回去之后立即传报于苏尚书。”

    温彦博见他知道轻重,满意的点了点头,想了想转换脸色语重心长的道:“侍郎为国献计献策,智有所长,才能颇显。

    只是家中大富,易为人所病,尤其是这两年,商事日渐兴盛,侍郎之富又至几何?富贵富贵,为官者向取其后也,侍郎欲二者兼得焉?”

    这些话虽短,武士彟却听的后背发凉,听着那耳熟的乡音,他隐约明白,这是两人同为乡党才能得如此告诫,不然以温大临之为人处世,又怎会跟人说此私话?

    而他最为担心的也是这个,家门不幸出了两个小畜生,时常便会给他上点眼药,看来这是已经传到省中了。

    武士彟暗暗叫苦,却还是感激的对温彦博道:“仆射教训的是,俺也是教子无方......回去之后一定端正门风......”

    温彦博心说,你向我保证有什么用?督察寺参劾你的本章也不是一份两份了,最可怕还是军情司那边......

    当然了,这些温彦博可不会跟武士彟说,稍微提点一下还是看在两人都是晋阳人家的份上,不然他才不会跟武士彟废话,只等抓住武士彟的尾巴,狠狠揪上几把即可。

    ............

    武士彟满腹心事的离开了尚书省,又到刑部转了一圈,杨恭仁不在,听说是去太极殿开小朝会了,让武士彟羡慕了一下下。

    出了刑部,紧了紧衣袍,在家事上他一直有些优柔寡断,没办法,谁让他就这么两个儿子呢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