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集 www.zwji.com,最快更新北雄 !
汉时有大司农,九卿之一,掌管贡赋等事,其实就是如今户部前身。
后来又有了度支尚书掌管国家财政收支,大司农也就成了司农卿,专管仓禀之事,只是有了户部之后,司农寺的职责变得极不稳定。
到了前隋时,文皇帝所青眼的大仓制度是司农寺这样的衙署所无法承担的,于是杨坚收司农寺之权归于户部,两个衙署之间的纠缠算是告一段落了。
如今萧禹再次提议重设司农卿之职,明显是想分户部之权……当然,换个角度看的话,也可以说是对大仓制度的一种反思。
作为皇帝,李破肯定是倾向于萧禹的奏议。
所谓屁股决定脑袋,皇帝觉着户部力有不逮,不如另起炉灶把仓禀之事给管起来,可户部可不会认为司农寺是对户部的有益补充。
到手多年的权力再让出去,肉痛的不行,所以晓得消息之后,以户部尚书苏亶为首的户部大臣们正在游说尚书省,想让尚书右仆射温彦博站出来为户部说话。
最终李破认为此正多事之秋,不宜让户部分心旁顾,于是将此议暂时压了下来,不交三省共议,算是给户部吃了一颗定心丸。
而今年关于春耕之事尤其重要,因为和剿匪以及平定地方上的叛乱,招抚逃入山林的流民等事齐头并行,让问题明显复杂了许多。
而且户部还要继续整理各郡户籍,田土等事……依照现今的速度来看一两年间是不会有明确的结果了。
不过李破不管那么多,今年的春耕必须如期完成,各郡但有不利,必然有人官帽不保,甚或是人头落地,户部定然也脱不开干系,一旦有了疏漏,负责的官员轻则削官罢职,重则许就得去大理寺走上一遭。
更让户部难受的是皇帝对贵族纳税的事情没有半点的通融,在前几年写入律法当中后,今年还想让人继续往唐典上面添砖加瓦,大致上是想将此事定死了。
由此带来的影响正在慢慢显现,朝中的争议还方兴未艾,地方上的贵族们行动就比较迅速,隐瞒田土,丁口的事情时有发生,光去年秋后就为此闹出了很多麻烦。
由此也拖慢了户部关于户籍,田土登录的事情……
苏亶试着在皇帝面前说了一次,想要劝皇帝暂缓一些时候,等地方上彻底平静下来,户籍也梳理清晰之后,再行此事。
李破只是不允,并斥责他有了畏难之心,不如让旁人来当这个户部尚书,于是苏亶迅速的缩回了脑袋。
实际上此时所遇到的阻力很清楚的告诉了李破,关西未经多少战乱,人口众多,贵族势力也比较集中,若能在关西将事情办下来,那么其他地方还有什么难的呢?
在晋地的时候哪有这么大的阻力?现在让贵族们交税真的那么难,不见得吧?王朝变幻的这么快法,让贵族们交点税赋便能保他们平安,还有什么比这更便宜的事情?
不愿交的那些人……如此贪婪守旧,不顾旁人甚至是自己家人的死活,那你也就可以去死了嘛。
有着晋地这样一个稳固的大后方,李破在制定国策上,便也有了很大的底气和余力,因为很多事都正在晋地施行,效果都很不错,那凭什么不能在关西通行呢?就因为关西贵族多吗?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和户部官员开小朝会非常熬人,除了春耕事宜之外,另外一件大事就是今年给各处大军供应粮草的问题。
好在冬天里商量的已经差不多了,如今要做出修改的是蜀中粮草外运,让本来的计划产生了些偏差,当然了,这是好事来的,蜀中存粮丰盛,一下便让今年的粮草宽松了很多。
其实相比关西,晋地的春耕,蜀中那里才是重中之重,所以剿除山蛮,保证粮产就成了蜀中各郡官员们的首要任务。
事实上也是蜀中只要彻底安定下来,粮食就完全不是问题,李渊时拥兵五六十万,多数都要靠蜀中的粮产来供养,蜀中产出之丰饶可见一斑。
李破没有那么多的军队,去年的时候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军,常备军旅从原来的十六七万人扩充到了二十余万。
也就是说李渊那五六十万人马大部分都被遣散回乡了,其中一部分重新成为府兵,另外一些则继续做他们的平民百姓。
兵马总体来说分为了三部分。
一部分在蜀中,由张伦,宇文镬率领,差不多有六七万人马。
驻扎在潼关,弘农一线的则是大军主力,有步群和尉迟恭率领,有十万人,他们大多在京兆休整了一个冬天,完成了整军备战的过程。
另外还有一部分兵马在晋阳,雁门,马邑等处,以防备突厥南下。
剩下的都是各地守军,并不在常备军旅之列,因为地方守军都有屯田之责,差不多算是屯田兵,数量不多,明显是战争时节的应激产物,一旦战乱结束就会被陆续裁撤。
给大军供应粮草在任何时节都是户部政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今年的战事不知什么时候会爆发,户部必须得趁着初春时节,天气渐暖却又不宜动兵的这个空档,将大军的粮草准备到位。
户部官员们七嘴八舌的补充完毕,大概的意思就是四月初,各部大军的粮草辎重便能全部准备完毕,速度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,这也要归功于各处的配合,以及冬天里做的各种规划准备。
当然了,这还不算完,永丰仓重新充盈了起来,来自晋地的粮草会在这里积攒起来,一直到能供给大军全年糜耗。
因为谁也不晓得今年的战事什么时候开始,又会在什么时候结束,粮草辎重自然是准备的越多越好。
前些年李破领兵作战时可没这样的待遇,每一战都弄的好像最后一战似的,省吃俭用,外加到处抢夺的粮食,都被用在了紧要时刻,不敢浪费一丁一点,比如说李破在晋阳就养成了每年冬天都巡视几次粮储的习惯。
今年终于稍微有了那么点阔绰的感觉,即便户部的事务颇为繁复,讲来讲去容易弄的人头昏脑涨,可李破还是心情大好。
户部给出的一些数字确实表明,粮食并非今年户部面临的最大问题,而且他们做出了预测,到今年秋后,关西的粮价会逐渐降下来,大致上会恢复到比晋地稍高的水准上。
这显然是一个全面向好的消息,当然了,这要以战事顺利为前提,一旦战事遇挫,人心惶惶之下,那可就难说了。
小朝会开了差不多两个多时辰,所有人都有了疲惫的感觉,李破果断的结束了这次朝会,户部的事务说不完,户部的官员们看着今天是他们的主场,也想将更多的议题抛出来看看皇帝的心意。
众人纷纷离去,有的人很是不舍,和皇帝共处一室商讨政务的机会可不多,心下也抱着能和皇帝共进晚宴的奢望。
天色渐晚,大家饥肠辘辘的,去两仪殿用个饭应该是很正常吧?可让人非常失望的是,皇帝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爱护臣下,“不近人情”的将人都赶了出去。
只有门下侍郎封德彝留了下来,长安书院开始动工了,几经选址,最终长安书院并没有建在长安城内,而是选在了长安城南近郊,滈水之畔。
封德彝也挺无奈的,寻了太常寺少卿宇文儒童,连着还找了何稠的两个弟子一道勘察了一下,城内也不是不行,只是吧,文帝建长安城的时候建的比较整齐紧凑,大点的地方都被官署和卫所以及重臣们的府邸所占据。
尤其是外城,各坊建的整整齐齐,很是不好规划,就算拆除民居好像也不怎么可行,长安书院那是皇帝钦许的地方,怎么也不能建的窄窄巴巴的吧?
于是在请示了皇帝过后,长安书院选址在了长安城外,一个青山绿水的好地方,李破随着他们去瞧了瞧,表示自己很喜欢。
给人读书的地方,自然要大,要雅,要静,此处溪水潺潺,树木殷殷,往北可望京师,往南则是秦岭余脉,不可多得的一处好地方。
只是周围有几处贵族的庄园比较讨厌,据说时有豪奴纵马扰人清净,李破大手一挥,此地征用,赶他们走人。
没几天见到萧禹才知道,那地方是萧禹家的,明显是遭了封德彝打击报复了,弄的李破也有点“不好意思”,于是罚了封德彝一个月的俸禄,以警其人。
好嘛,便宜都让他给占了,封德彝和萧禹都吃了点亏,萧禹明显亏的大些,只能咬着牙等下次找机会回击一下。
封德彝这里掐着饭点留下来,跟皇帝谈了谈书院的事情,估计一个月,书院的主体建筑差不多就能完成,之后再有一个月,书院就能完工了,完全是前隋的建造速度。
按照前隋的规矩,必然要征发民夫,可他晓得皇帝“心慈”,表示可以雇佣长安城中的百姓前去做工,每天给些粮食就成,正好还能将仓中的陈米处理一下。
这年月,百姓真的是没人权啊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