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集 www.zwji.com,最快更新征战五千年 !
“末将叩见陛下,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李悠率领大军一进入到关宁军的地盘,就觉得有些不对劲,所到之处见到的兵马都是些老弱病残,关宁军的那些核心将领和驻守此地的文官们也都不见了踪影,一直到进入宁远城都是如此,仅有几名地位不高的客将出来迎接李悠,袁崇焕、祖大寿等人全都不见了踪影。
“起来吧,这是怎么回事?”李悠将那几名客将叫到身边问道,他麾下的兵马在卢象升等人的带领下很快就接管了宁远城的城防。
“启禀陛下,末将听闻那奴酋洪太再次领兵南下,督师大人和祖将军他们说陛下催促他们北上迎敌,眼下正是与建奴决战的好时机,于是率领麾下所有兵马出城迎战建奴去了,只留下末将等在此镇守城池。”他们战战兢兢的答道。
祖大寿这个借口找的好啊,朕让他们北上迎战建奴,他们早不出去玩不出去,却偏偏等到朕率领兵马抵达辽东的时候出战了,这其中要是没有问题那是绝不可能的,李悠接连又问了写诸如祖大寿等人的去向、皇太极所率兵马情况之类的问题,奈何这些客将并非辽东本地人一向为关宁军所排挤,那里能弄得清楚这些,只是不断摇头。
“陛下,末将搜遍了城中所有仓库,粮草、柴薪、军械、火药等全都被搬空了。”方才让这人退下,卢象升又带回来一个坏消息,“方才城中守军见到末将纷纷前来索要粮草,可如今大军所带的粮草也仅仅够咱们自己用的,怕是无法接济他们。”
祖大寿这一手玩的狠啊,难道是想逼朕粮草耗尽之后自动退兵么?如果周围几座城之中所驻扎的虽然都是些老弱病残,可人数却是不少,要是把京营的粮草分给他们享用,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耗尽,而就算是从京中重新调拨粮草,想必有那些朝廷官员的阻挠,也不会准时到达,祖大寿等人却是给李悠出了个难题。
“即刻统计周围城池的人数,按住处编甲管理,严查建奴的奸细,然后按人口每日发放口粮,别给本地官员贪腐的机会。”可这些终究是大明的子民,李悠绝对没办法验证了公正的看着他们饿死,但也绝不会毫无顾忌的发放粮食。
“另外派人给京中送信,让他们快些将下一批的粮草运过来。”不管后方那些文官如何拖后腿,该做的事情总是要做的,如果能如期要到粮食最好,要不到的话就等着回去之后再给他们算账吧,到时候必定会又有一批朝廷官员到诏狱之中做客。
“末将领命!”卢象升迟疑了下,却还是没有出言劝解,因为他也做不出让这些人活活饿死的事情,只能尽量保证粮食真的能如实发放到需要的百姓手中。
“再派人去打探关宁军和建奴的下落,朕就不相信了,十多万人马还能消失的无影无踪?”辽东乃是苦寒之地,如果没有城池御寒,这些人断然无法在野外生活太长时间,所以相比他们距离宁远城不会太远。
“是!”卢象升也是如此判断,他立刻下去领命安排去了,不多时,一群精悍的骑兵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除了城门,向四面散开,朝着不同的方向去搜索敌人的动向。
而李悠则留在城中细细查看附近的地形,这宁远城地处防御建奴的要害之处,城防用共用料倒也扎实,和此前入住过的几处城池大有不同,想必建奴是不会过来硬碰硬送死的,那么他们的计划就肯定是用粮草的问题来逼迫自己出城决战,然后将己方的兵马引入对他们有利的地形,然后方才展开决战。
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啊,建奴的野战本事还是相当不俗的,而且熟悉辽东的气候、地理环境,再加上关宁军从中帮忙,局面和当初的遵化之战比起来可是要有利多了,放眼望去本该安放在宁远城头的红夷大炮全都不见了踪影,说不定已经被祖大寿他们安放在了合适的地点,准备用来对付宋军的火炮,看样子如果出城决战的话,李悠所率领的刘万大军恐怕就要面临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了。
只是凡事有利就有弊,离开了宁远城抵御寒风的城墙,关宁军又能在野外坚持多久呢?而在此次入关之中没有多少收获、给他们供应粮草军械的晋商集团又被李悠连根拔起,建奴现在又有多少粮食可供出征的大军使用呢?
眼下双方都有要尽快决战的理由,但是都不肯按照对方的节奏行事,建奴和关宁军想要尽快把李悠逼出城去,进入自己的伏击地;而李悠却想再等一段时间,继续消耗建奴的粮草,等他们疲惫之时再行决战。
“大汗,如今军中的粮草已经不多了,而那大明的皇帝却呆在宁远城里迟迟不肯出兵,要是再等下去,咱们恐怕就要断粮了啊!”岳托向皇太极奏道。
“此事不用担心,祖大寿他们比咱们更着急,他们有的是粮食,派人去向他们要一些就是,就跟祖大寿说,要是他们不给,咱们这就撤兵回沈阳去。”皇太极现在将祖大寿的心思捏的死死地,知道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敢放弃这个唯一的生机,所以干脆将供应粮食的希望家拖到了祖大寿的身上。
反正谅他们也不敢不给,拿出这些粮食他们就保存了继续活下去的希望,若是此战获胜,他们依旧可以占据辽东,享用数百万两的辽饷;要是皇太极走了,他们就要独自面对李悠的怒火,不仅是他们自己,恐怕连他们的家族也会被李悠连根拔起。
无奈之下,祖大寿等人只好答应了皇太极的要求,一车车的粮食从关宁军的营寨中运了出来,送到建奴的军营之中,这两支互相征伐多年的死敌在这一刻竟然比友军还要关系密切,若非亲眼得见,恐怕谁也不会相信这一幕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