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集 www.zwji.com,最快更新逍遥江山 !
“仁宗皇帝心地仁慈,心系天下,卑职在南京的这三个月来,时时听江南百姓说起,一时忍不住哭得大声了些?还请陛下恕罪?”杨峥低头道。这几句话马屁话儿,可谓是不显山不露水,说得恰到好处,朱瞻基本就敬重自己父王,听了这话儿,轻叹了声,呜咽道:“杨兄弟何罪之有,父王虽登基不足一年,但靖难师起,父王以世子居守,全城济师。其后成祖乘舆,岁出北征,东宫监国,朝无废事。然中遘媒孽,濒于危疑者屡矣,而终以诚敬获全。善乎其告人曰“吾知尽子职而已,不知有谗人也”,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。在位一载。用人行政,善不胜书。使天假之年,涵濡休养,德化之盛,岂不与文、景比隆哉。被世人赞扬也是应该的!朕岂能因你的真心,而责怪爱卿呢?”
杨峥刚才多少有些演戏的成分,这会儿被朱瞻基这么一赞扬,脸色一热,好在他脸皮极厚,加上屏风里光线并不明亮,倒也无人看出他面上的羞愧之色。
朱瞻基说了几句话儿,双眼渐渐湿润了,道:“爱卿能顺利返回,朕甚是欣慰,如此朕方可正大光明的去看父王……?“
一听这话儿,杨峥知道自己这个假太子的使命算是完成了,心头暗暗松了一口气,也有几分不舍,毕竟做一国太子虽说有不少不自由的地方,但其中的好处的确也不少,这三个月来,他差不多习惯了这种身份,此时让他重新恢复本来面目,不知为何竟有几分舍不得。
“该当如此?“沉吟了一会儿杨峥躬身道。
朱瞻基饶有深意的看了他一眼,点了点头道:“ 你初来乍到,想来这京城还没有落脚之处,朕已经命人给你寻了一处院子,此事儿,我已经交给王先生了,待会儿朕出去后,你可卸去面容,恢复爱卿本来面目,跟着王先生出去便是?“
杨峥点了点头道:“卑职明白!“
朱瞻基对杨士奇询问了几句,便在杨士奇的陪同下走出了屏风,不多时便听得屏风外一阵撕心裂肺的哭泣声,比起自己刚才还要大了几分,唯独哭声里多了几分真情实意,让人听了忍不住一阵心酸。
“杨大人?”杨峥正听着出神,却听得一个声音从一道帘布后传来,跟着帘布一动,从里面走出一个眉清目秀的太监来,若不是他下巴光滑,杨峥还以为是朱瞻基养的小白脸,那太监虽面前做出一副悲切之意,但眉宇之间的喜色还是清晰可见,让人不免感到好奇。
那太监走到了杨峥面前道“咱家王振见过杨大人,请杨大人快些卸了面妆,随咱家出宫?“
“王振?“杨峥眉头一皱,只觉得这名字好生熟悉,似在哪里见过一般,但他此时也不及细想,因为外面的哭声一遍又一遍,已经告诉他,葬礼已经进入了最后的程序,等皇帝的孝子玄孙哭过后,皇帝的棺木就要被抬走了,若不趁着这会让灵堂人多混乱出宫,待会儿少不了被人盘查。
当下也不多言,对着镜子卸妆,王振从未见过这等易容之法,看得暗暗惊讶,又不方便问,只好瞪着一双大眼睛看着杨峥卸下了朱瞻基的面容,露出了自己的真实面目来。
约莫过了半柱香的功夫,杨峥卸妆完毕,跟着王振出了屏风,屏风外,仁宗的孝子玄孙,三宫六院哭得几乎断了气儿,几个妃子扑在那棺木上,呼天抢地的好不悲惨,杨峥侧目扫了一眼,见朱瞻基也拉着棺木哇哇大哭,声音已经变得沙哑……?“
如此这般哭了约莫两盏茶的功夫,才有七十二人将棺木抬出宫门,此时皇室官府倾巢而出,按大明典制,走在最前面的是六十四位引幡人,高举万民旗伞;接着是皇帝的卤薄仪仗队,有一千六百二十八人之多,他们举着各种兵器、幡旗和各式各样的纸扎或绸缎制作的“烧活”,浩浩荡荡,十分威风。抬棺木的扛夫,身穿孝服,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,分三班轮流抬送。在棺木后面是全副武装的锦衣卫,然后是文武百官,皇亲国戚和宗室觉罗的队伍,车轿连绵不断。在送葬行列中,还夹有大批的和尚、道士、尼姑、道姑和喇嘛,他身着法衣,手执法器,不断地吹奏、诵经。整个送葬队伍长达十几里,从北京到陵地,沿途几百里,第段距离还要搭设芦殿,供停灵和送葬队伍休息。这种芦殿也是玉阶金瓦,朱碧交映,十分华丽,杨峥本做好了跑腿的准备,可人家根本不需要,不免苦笑了声,趁着场上混乱,与王振一前一后出了皇宫。
皇宫一片混乱,汉王府却是一片宁静,端坐在上首的朱高煦皱着眉头,嘴唇不住的虚动,看模样是在思索着什么,左右分别坐着徐朗、黄俨、潘天师、陈刚、以及处理好伤口的枚青,因没说话,气氛显得有些压抑。
朱高煦对于联络英国公张辅深以为然,人家早年随父参加靖难之役,累封信安伯、新城侯。后进攻并占领安南,改交阯,受封英国公,予世袭诰券。此后四次平定叛乱。洪熙元年,明仁宗命其掌中军都督府事务,进封为太师,并支给二职的俸禄。不久,命他所受的太师俸禄到北京仓支给。当时百官的俸米都到南京支取,此举是给张辅的特恩。成祖丧期满二十七日时,仁宗戴素冠、穿麻衣临朝,而群臣都已改为吉服,只有张辅和大学士杨士奇穿戴与朱高炽一样。仁宗叹道:“张辅是员武臣,而他知礼则超过了六卿。”从此更加敬重他。不久命他掌管经筵事务,监修《明太宗实录》。在朝宗威望极高,能得到他的帮助,何愁大事不成,这也是朱高煦一直想要联系的大人物,对这个人,他是有极大的信心的,一来,他当年靖难时,与张玉的关系极好,张辅不得给几分薄面。二来,当年他与张辅是一起长大的,靖难时,他老爹张玉战死沙场后,他身先士卒可没少带着张辅,还救过他几回性命,这是莫大的恩情,虽说这些年张辅奉皇命远在交趾,自己也就藩乐安州,少了些往来,但凭着这些年的情义,他相信只要派人去求张辅做内应,这个昔日的兄弟一定会答应的?可拉拢李浚让他有些摸不着头脑,是以迟迟没下定决心?“
“这李浚不过是一个御史,不过是文采出众而已,算不得什么大人物,不知军师何以如此看重此人呢”朱高煦终于安奈不住问道。
徐朗似早有准备,站起身来道:“这李浚比起英国公来的确算不上什么大人物,不过此人恰好是个御史,拉拢了此人卑职可以肯定是说,对王爷日后的大爷是大大的有利?“
朱高煦道:“本王倒是看不出半分的好处?“
徐朗道:“御史官是不大,可他身后的都察院,不知王爷以为如何?“
朱高煦眉头一挑,这个名字太熟悉了,以至于他一时半会儿没反应过来。明代以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,都御使与六部尚书并称七卿,地位崇高。但也正是因为地位崇高,按明tai祖的敕谕要求,还得作为百官表率,如果真如《明史》中所概括的职责那样:大臣奸邪、小人构党、作威福乱政者劾,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,凡学术不正、上书陈言变乱成宪、希进用者劾,势必有“搏击”之嫌,失大臣之体,极易为朝廷招怨,一旦弹劾有误,也无回旋的余地。因此,“搏击”之事应让那些地位不高、资历不深、年纪较轻、顾忌较少的官员去干。用明tai祖的话,是应该建立一种“以小制大,以下制上,大小相制,上下相维”的监察体制。基于前代经验,鉴于现实需要,明代建立了一套被称为“科道”的监察系统。
所谓“科道”,指的是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的十三道监察御史。六科给事中在明代被称为科官,十三道监察御史则被称为道官,虽然二者系统不同,但地位职责却相近,故合称为“科道官”,也成为“台垣”,御史为台。六科为垣,构成明代纠举弹劾、防止官员敷衍公事、违法乱纪的交叉防线,又由于职在“建言”乃至“风闻言事”,固又统称为“言官”。当年陈瑛掌管都察院,纪纲掌管锦衣卫,正是有言官、锦衣卫为自己保驾护航,他才得以在南京毫无顾忌,才一次又一次的打压自己的皇兄,这段愉快的记忆,让他对都察院一直大有好感?此时听徐朗说起,心头不免激动:“徐军师是说,本王拉拢了此人,便可掌管都察院?“
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
第三更了,若是月票再多几张,或许有第四更了,诸位的月票都送下来吧,我求月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