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集 > 逍遥江山 > 2851章:愁不了愁恨又恨

2851章:愁不了愁恨又恨

中文集 www.zwji.com,最快更新逍遥江山 !

    “陈大人你与都察院比较熟,你帮老夫去打听打听看看这事儿是谁在背后搞鬼?务必问出领头的?”杨溥面色如水看不出心头的怒气。

    “卑职明白。”陈循躬身抱了抱拳一口答应。

    “一定要查清楚,老夫可不想被蒙在鼓里。没人在背后搞鬼,这帮官儿可没这个胆子。”杨溥声音平静如水,看不起一点波澜。

    “是,大人放心,卑职一定尽心尽力的查清楚,给大人一个满意的答复”陈循又应一声道。

    只是一个简单的命令,陈循等人对杨溥立即刮目相看,原来这老头也不是人人都可欺辱的老好人,而是一头能忍的老狼。

    事实上,陈循在细细揣摩一番后,也从杨溥的话儿中回过味儿来,这事儿还真得好好查一查,都是在官场混的,言官与御史不看僧面也得看看佛面,似这么不依不饶的骂内阁的还是头一次,而且人数之多开大明先例了,若没人在背后捣鬼,还真难以让人相信这是百官自发的,就他所知从太仓库械斗打死了一个观政的王道的消息传至内阁,杨溥当机立断将这事儿交给了杨峥处理,按照杨峥的想法,事儿既是出在了银子上,那就得从银子上解决,所以他亲自赶往通州,从通州市舶司下手运点银子到户部解决眼前的危机,为了安抚百官的心,这会儿杨峥并没有瞒着百官,一早就下了公文给六部,再由六部下发到了各大衙门,也就是说百官一直不满的俸禄其实是有了着落,非但如此,就在两日前杨溥为了取得小皇帝的信任,还亲自去了一趟皇宫,小皇帝非但没有因这事儿责备还给了不少赏赐,恩宠比起往日似还要盛了一些,官场是一个看势的地方,任何人,任何官都少不了,眼前的情况是俸禄已有了解决之法,皇帝的恩宠不减当年,但凡知趣的人只要还想在官场混,就没有人会傻到抓着这事儿骂个不停,可事实是百官非但没有半分消停的意思,反而有扩大的意思,常言道,事出反常必有妖孽,这也是为何杨溥一番吩咐他便痛快的答应了,他也想看看是谁这么大胆,竟连当朝首辅也不放过。

    仗着早年,御史张楷献诗忤旨,得罪宣宗,刘祚上疏触犯皇上,引得宣宗发怒,他从中周旋,使得这两位大名鼎鼎的御史得以保全了性命,他在言官的圈子里口碑还不错,也就有几个交心的朋友,寻了二人几杯酒汤下了肚,想知道的都知道,可不知还好,这一知心都谅了半截,原来就在两日前,王振派心腹曹吉祥领着东厂将太仓械斗的一干人等全都抓了,抓了也就算了,王大人还狠下心来将一干人等送入了东厂的监狱打了一顿板子,进去的时候,人可都是好好的,出来的时候可就不那么舒坦了,据说那会儿刚好是吃饭的点儿,百官放了手中的政务,赶往食堂吃饭,就见十几个东厂的番子扛着几个尸体走了过来,每一个露过的人可是看得明白,领头的是王振的侄儿王山,那么壮实的一个人,愣是被剥去了衣衫,打得浑身是血,最狠的要算那屁股了皮开肉绽,但凡看到的人莫不是暗吸了一口冷气,跟在后面的王朗、王文、章郎也都是被大得满腚是血,雪白的衫子都打破了,一条条的血迹好不吓人。

    据说看到这景象,不少胆小的官儿整天都没吃饭,怕想到白日看到的血痕给吐了出来,糟蹋了粮食,可即便如此,不少官儿对王振能大义灭亲的举动心生好感,说王公公不愧是百官的楷模,朝廷有福,不少官儿吵着嚷着要给王公公此举上奏章,建议皇上加以表扬,这事儿闹出的动静还很大,后拉据说是王公公亲自出来说,这是小惩大诫,若不是那王大人是他一时不擦才推了一把,倒地而死,他恨不得按照《大明律》就地正法了。

    百官没想到一个太监非但大义灭亲还懂得维护朝廷法纪,一时之间赞扬之声络绎不绝。

    刚打听到这会儿,陈循也差点以为这王公公是一心为朝廷,一心为百姓,还以为天下的太监就此转了心儿,心里好一阵高兴,哪知细细打听之下,满不是这一回事。原来所谓的王公公一心为公,维护朝廷法纪,大义灭亲全都是给皇上看的,把自己侄儿打得皮开肉绽,根本就是苦肉计骗取百官的同情,那些皮开肉绽的景象也全都不是真的,东厂的那些番子,别看平日里做不出什么好事,可打板子这种力气活却经营得十分有门道,这些人可都是来自各大衙门的高手,从孩童时就把全部的心思用在了打板子上,板子轻重,如何打再没有比他们更清楚的,一个高手从十几岁的孩童到二十七八岁才算正式出师,中间十几年是日日练习手中的板子,技艺如何用不着多说了,自大明开国以来,打板子这种事儿一直就没断过,经过将近百年的传承,这门技艺到了这帮衙门的小吏手中,已是登峰造极了,他想让手中的板子重一点,板子绝不会轻,他若是想让板子轻一点,那板子也绝不会重一点,官场上有个说法。分为:打,用心打,狠狠打。第一个打就是意思意思,糊弄糊弄。而用心打,就要用点力了,但是不能打死打残。至于最后狠狠打,咳咳,几乎是必死无疑。王山、王文、王朗,头一个是王振的侄儿,另外两个可都是王振的心腹,谁都打不得,可王公公的意思又很明显,那就是雷神小,雨点大,得有苦肉计的效果,这等高难度的要求,寻常的衙门未必做得到,可东厂毕竟不是寻常的衙门,这里除了会作官的什么

    技艺的人都有。

    不少来自京城衙门的小吏,他们早明白手中的板子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,一手技术活练就得出神入化,一顿打下来,看着是皮开肉绽,其实不过是打破了点皮肉,半点毛病也没有。

    可小皇帝与百官却不知其中的奥妙,又不能上前看过究竟,自是觉得王公公一心为朝,公正无私了,如此一来,小皇帝和百官心头的天秤就倒向了王振,出了这档子事儿竟连半点责怪也没有,反而是内阁,经人一怂恿,百官将所有的愤怒犹如长江之水连绵不绝的席卷到了内阁了,骂起来自是不留情面了。

    这一番打探,让陈循心头无比的雪亮,也重新重视王振起来,别看王振这些手段上不得台面,可营造出来的效果却是极好的,官场说得好听是君子动口不动手那是书呆子说的话,真正入了其中的人就明白,其厮杀程度不亚于战场,任何的阴谋诡计都奔着一个结果成王败寇,真正厮杀的时候没人会在意你用的是什么手段,是否上得了台面,一个苦肉计,一个负荆请罪,先是博取了小皇帝的信任不忍加责,后又博得了百官的同情,美化了自己的名声可谓是一举三得,反过来有王振这个大义灭亲的榜样在前,杨溥再如何做都落了下成,更何况这老头性子孤傲,从骨子里就觉得这事儿自己没错,不过是遵循了祖制,还能怎样?加上又不便于去辩解,在小皇帝和百官心目中的印象可想而知了,这就不奇怪这两日小皇帝避而不见,百官骂个不停了。

    将一切打探了清楚,陈循心头除了多几分气恼外,对这事儿也无能为力,以他今日的威望地位还不足以与王振抗衡,况且这事儿还轮不到他出头,内阁里就算杨溥做了缩头乌龟,还有杨峥,如今的大明谁都知道,这个才三十好几的男人将会是未来大明的首辅,这样的场面迟早会碰上了,没道理不去面对的。这么一想,当即收了心思大步赶回了内阁,将自己打探的情况一五一十的说了。

    这老头出乎意料的只是“哦”了声,神情还无比的轻松,那模样至今让陈循想不明白。

    夕阳透过窗台照了进来,偶有风吹进来带着几分寒意,这时候门前一阵响动,跟着一个身材欣长的中年文士走了进来,陈循眼尖,一眼便出了来人的身份,就那么站在签押房前颔了颔首,算是行了官场之礼了。

    来人同样颔了颔首算是回礼,步伐却没有停下的意思,绕过左侧的一个回廊,便径自去了杨溥的签押房了。

    三杨在的时候,内阁只有三个人,按照三人家乡的位置,以士奇为“西杨”、荣为“东杨”、溥为“南杨”。三座签押房的位置也是这般布置,如今三杨去了二,唯独杨溥这座南杨签押房还是老主人。

    比起杨士奇、杨荣迎着阳光的签押房不同,杨溥的整座签押房面朝南面,哪里正好是六部衙门办公的所在,所以挡住了照射进来的阳光,日日处在阴凉之地,这地方夏日倒也凉快,唯独这冬日让人吃罪不起,每日的黄昏与深夜时是最冷的,寻常人都忍受不了,更别说是年过七十的杨溥了,好在朝廷体恤他年事已高,刚入了冬日内侍就将烧好的火盆放置在最阴冷的位置,若是碰上了下雨或是霜雪天,还能点上地火,屋子里就有了暖意。今日天阴冷得厉害,内侍早早就将火盆烧得旺旺的,屋子里便有了阵阵的暖意,那内侍显然是老手,放了火盆,又烧好了茶炉,炉子里注入了冷水,上等的西湖龙井茶,茶叶随着茶慢慢有了香味飘了出来,不多时屋子里就满是茶香了,味儿虽淡,但颇为养神,杨溥年纪大,精力大不如前,偏偏又坐着内阁首辅的位置,每日堆积如山的奏章要看,要票拟,早上还好,一到下午后人的精气神就慢慢不支了,一杯茶汤,淡淡的茶香,无疑是最佳的提神法宝了,这么多年这个习惯一直没变。

    门外人在门前停住了脚,一阵整理衣衫的声音过后,听得一个声音,道:“仆,杨峥求见?”

    来人不是别人正是杨峥,自从高航的口中听闻了王振的举动,他便急急急忙忙的赶回来了,一来是怕杨溥还不知王振的用意,二来,这事儿摆明了是冲着内阁首辅来的,一旦处理不好,内阁首辅这个位置可坐不稳了,以他今时今日的状况,他自问还未到接手的时候,是以才急急忙忙赶回来,看看这老头有什么应对之法。

    “进来吧?”屋内传来杨溥淡淡的声调。

    杨峥也没客套,推门便走了进去,迎面便是一阵暖意和淡淡的茶香味,忍不住用力吸了吸鼻子,才走到了杨溥的跟前,道:“你可听说了?”

    面前的杨溥显然是处理完了一日的公务,正铺着纸张写字儿,字儿是眼下的台阁体,这是一种因科举制度而形成考场通用字体,最早在宋代即已出现,是一种方正、光洁、乌黑而大小齐平的官场用书体,到了本朝的时候,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,影响书法创作,所以,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,未能上溯秦汉北朝,篆、隶、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,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。

    至永乐年,正统年间,杨士奇、杨荣和杨溥先后入直翰林院和文渊阁,写了大量的制诰碑版,以姿媚匀整为工,号称“博大昌明之体”,即“台阁体”。书法名家,沈度其书法风格秀润华美,正雅圆融深受成祖朱棣赏识,因而名重朝野,乃至片纸千金,上有好,下必甚焉,士子争相仿效,遂成标准书体。

    杨溥推崇赵孟頫书法,因此在台阁体中融入赵孟頫的书法特点,所写书法虽谈不上是书法大家,但极好的融入了赵书的规整、圆融特点,使台阁体风格更趋圆润秀美。颇有大家风范。